自从特斯拉出现以来,电动汽车在各国政府的推广下逐渐增加。今年7月,全球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骤然加速。
2016年7月,法国宣布将在2040年前彻底禁售燃油车,同时将通过经济手段激励法国民众使用清洁能源车辆。英国政府也宣布,将从2040年起全面禁售汽油和柴油汽车,届时市场上将只允许电动汽车等环保车辆销售,确保2050年英国的道路上不再有汽油车和柴油车行驶。汽车制造大国德国通过推出《电动汽车法》、发放电动汽车购车补贴、扩建充电基础设施等方式促进电动汽车普及,目标在2020年成为国际领先供应商、国际市场领头羊,并实现100万辆电动汽车上路。此外荷兰、挪威等国也宣布了全面禁止汽油车和柴油车生产与销售的时间表。除了欧美国家,印度能源部长皮尤什•戈亚尔(Piyush Goyal)在今年5月宣布的一个新能源计划,“到2030年,一辆烧油的汽车都不会在印度市场出售。”
日前,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正加速向智能化、电动化的方向转变,为抢占新一轮制高点,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和机遇,中国已启动传统能源车停产停售时间表研究。这个消息为已经熊熊大火的新能源汽车再猛的加上了一瓢油,引起全球汽车业界震动。
中国汽车行业年销量已突破2800万辆,连续八年位居世界第一,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在全球一些发达国家已宣布传统能源车停产停售时间表的背景下,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国是否推出禁售燃油车的时间表,或者禁售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到传统汽车的生存。
某种程度上,禁售时间表是一种技术预测,即各国认为,到那个时候,燃油车在技术、经济、环保上都大概率的会全面落后,所以,用政策促进、刺激这一局面的到来,以免在全球竞争中落后。对车辆发展的技术预测,本质上,是对新能源技术发展的预测。
以目前技术来说,电池的能量密度、充电速度,光伏风电的间隙性、反调峰特性、储能以及转换效率、分布与用能地的距离、发电成本,和传统石化能源相比尚有很大差距。以目前的技术来看,短期内很难有新能源具有像石化能源一样的经济性、稳定性和便利性。以能源改革先行者德国为例,其可再生能源发电目前占比20%以上,但居民电价高达0.29欧元,相当于人民币2.4元。显然这对中国是不可承受的。
有乐观的技术预测。比如WWF有在2050年实现全球100%用可再生能源的宏伟愿景,其集合全球专家,2011年发布《能源报告:2050年实现100%可再生能源》,预测在2050年实现全球100%可再生能源完全可能,
也有相对保守的估计,BP公司的《BP2035世界能源展望》报告预测,到2035年,世界能源消费总量将比当前水平增长37%,其中,96%的增长来自于非经合组织国家,且超过一半来自于印度和中国。而到2035年,中国的能源结构,煤炭的主导地位将从当前的68%降至51%,天然气的比重将翻倍至12%,石油的比重仍将保持18%不变。全球来看,到2035年,可再生能源(包含生物燃料)在能源整体消费量的占比将从今天的3%上升到8%。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核能生产国,其占世界核能生产总量的比重将从当前的4%上升到2035年的30%。
显然,BP公司的预测要悲观得多,当然,BP公司作为石油公司,有其立场,但WWF作为世界最大的独立性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之一,其立场也很明显。必须指出的是,WWF的预测,在2035年这个时间点上,和BP的预测并未出现较大的差异,在WWF的预测中,在2035年之后,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份额才急剧上升。
这一定程度上是因为2035年离现在只有18年,技术发展趋势相对明晰,预测的主观性成分较小,而再此之后,时间更远,技术发展有更大的不确定性,从这个角度可以说,WWF对2035到2050的能源份额预测有更大的主观因素。
技术预测未必靠谱,政府、机构等非企业组织的技术预测则更是如此。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为了在计算机领域上赶超美国,曾制定了一项雄心勃勃的第五代计算机研发计划,但十年耗资4亿多美元后,由于未能实现预想的目标,在1992年宣布终止计划。而与此同时,基于市场的美国个人电脑的兴起引领世界进入了IT时代。
二战以后,全球各大国家均出现了大政府倾向,这既是国家内在自我扩张倾向的结果,也是其日益增加的经济职能的必然。随着技术的发展,研发投入越来越大,更多的政府资金进入,也使得政府在技术发展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在民选政府中,政府对技术发展的预测及其价值判断,也越来越受到民主机制的影响,选民对自然与发展的浪漫化认识,也不可避免的进入到政府的技术发展预测中。
欧美光伏行业也正是在全球性的凯恩斯主义大政府的补贴下成长起来的,可以看作各国企图战胜自我、战胜市场的弯道超车,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光伏技术尚未具有颠覆性优势。
不过,即便如此,中国的禁售时间表也是不得不为,情愿而为。
汽车产业,规模大,产业链上,是发达工业国家的标志性产品。中国虽然是汽车大国,但在核心技术上并无优势,拿市场换技术的路线并未成功,自主品牌车型市场份额仍低,国际市场则更差。这就使得很多人寄希望于新能源汽车以完全不同的产业链打破现有技术壁垒,缩小中外技术水平差距,实现弯道超车。而且,虽然技术预测未必靠谱,但“如果对了呢?”这意味着更大程度的被抛下。所以,中国的禁售时间表,起码是一个弯道跟车,不得不为。对经济与技术发展的干预,从政府部门的权力冲动来看,从来是乐见其成的。宏观战略层面的不得不为,就变为了具体部门的乐意而为。但是,有为还需良治,2016年震惊全国的新能源汽车骗保丑闻,如今已悄然无息,再无后续。